四月七日,豪格召集众人议事后,便马上让吴三桂、孟乔芳离开灞桥回去准备。
算时间,他估计陕北和汉中的明军已经发现端倪,他们一旦知道对面的金军变了,并非孟乔芳和吴三桂的人马,而是战力低下的金国屯军,那些久经沙场的明军老油条们,肯定会意识到大金要在关中搞事情。
拥立、定策、救主三件事情,要是干成一件,那一世荣华就跑不掉了。
俗话说功高莫过救主。看那陈子龙、夏完淳当年在扬州救过王彦一回,如今陈子龙已经入阁拜相,夏完淳才二十七岁就成了一部侍郎。从他们的官位,就可以看出,王彦对他们的青睐。
马进忠、郝摇旗、李来亨这些明将,一旦意识金军要在关中对王彦不利,心中还不高兴死。
这样的机会可不常有,一旦出现还不抓住,不表现一下自己的忠诚,那也就别做官了。
这些明军必然红了眼睛的往关中冲,来争夺救主的大功。
这也是大金国做好事,要给明朝造王,原本只有个灭金之功可以争,而身为偏师的陕北和汉中明军,更是争的机会都没有。
现在不同了,又多了一个救主的功劳,还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样,那还不甩开膀子干一场么?
金国的屯军之前虽然也接受了一定的训练,最近又集训了小半年,要说上战场也免强,但他们除了训练之外,另一个关键的问题,是器械。
金国并不富裕,二十多万正军的装备,都是勒紧裤腰带造出来,自是没有钱财和物资来武装数十万屯军。
他们的器械主要是金军淘汰下来,装备最多的是长枪,几乎站了六七成,因为造起来最简单。
这些长枪和军中的大枪也有区别,制作粗糙得很,枪杆多半不达标准,基本就是棒子加个枪头。
这要是明军发起狠,肯定把他们屎都打出来。
豪格知道陕北和汉中的屯军,挡不了多久,而且虽然路程遥远,又有关隘阻塞,可一旦陕北和汉中的明军发现金军调动,王彦还是可能收到消息,所以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,他必须打发众人回去准备,务必尽快结束这一场大战。
这一战,只要他大败明军主力,甚至砍了王贼的头颅,就算陕北和汉中的明军杀到眼皮底下,只要他举着王彦头颅在军前转一圈,明军便会士气大泄,仓皇的逃出关外,他乘势夺下河南、山西都有可能。
当然这是预想中最好的情况,万一王彦发现情况不对,预感到危险,不来或者有备而来,那伏击就有可能演变城一场正面的碰撞了。
四月初七,吴三桂南归蓝田,孟乔芳北上高陵之后,豪格为了节省时间,立刻下令给临潼的唐通,让他继续西撤,并放出风去,金国以无斗志,各路人马都在西窜,引明军前锋继续追击。
却说王彦以王士琇和刘芳亮为先锋,先行入关,两人领六万人马从潼关一路追到渭南县,沿途金军据望风而逃,明军轻而易举的就连下华阴、华县、渭南三城,距离长安不到二百里。
明军进展神速,士卒们自然士气大涨,欲一鼓作气直接杀到长安。
对此王士琇比较谨慎,在他看来潼关虽破,但金国实力尚在,而且他不认为金国会不经一战,就将关中拱手相让,他觉得进抵长安之前,必然还有一战。
事不过三,明军连下三城后,王士琇就在渭南停了下来,准备等主力入关之后,然后继续向前。
王士琇不急,可是手下的众将士却急得很,生怕迟一步落在别人的后面,或者让到嘴的鸭子飞了。
骑兵应该侵如火,疾如风,但王彦偏找了王士琇这么个不急的主来统领。
这是当年明军骑兵少,王彦舍不得,在加上王彦自己就比较保守,所以才找王士琇看住骑兵,让他们别太浪,浪死了王彦心疼。
大军在渭南休整了几日,王士琇以县衙为节堂,正在给王彦写折子,汇报情况,同时催促粮草快行。
关中粮食危机,民间没
第1361章西进临潼